查看原文
其他

Alex绝对是个妞儿:在自己身上克服自我丨对话自媒体人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3-08-16


大胆、坦率,这是不少人第一次看到“Alex绝对是个妞儿”频道的第一感受。

视频中鲜艳浓郁的色彩运用、坦诚大方的情感流露是账号主理人Alex作为自媒体人的独特标签。

我们试图和“Alex绝对是个妞儿”账号背后的“Alex”对话。

当褪去这些张扬的部分,Alex柔和的底色更为凸显。作为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也作为女性内容生产者,她在吸纳反思、甚至在不断打破、重塑对于两性关系和女性议题的认识。

面对女性议题下割裂的舆论场和愈加苛刻的发言环境,Alex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束缚,相反,在内容制作过程中,她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感。我们在北京初春的一个夜晚进行了采访,约在一家花园餐厅,那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小雨。她发来消息,因为雨天不好打车所以要推迟开始时间,并向我们道歉。采访开始前的一个半小时,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视频,画面里儿子一边与她对话,一边自己用叉子认真地把盘子里的奶油意面送进嘴里。

采访之前我们还在猜测她会戴什么样的耳饰——色彩鲜明、形状夸张的耳饰一向是她出镜时的必备品。当她坐在我们对面时,我却努力地在她身上寻找与视频里Alex的重合之处。她没有化妆,也没有戴耳饰,穿着舒适的衣服,还有一双尖头的帆布鞋。结束了一天工作和育儿的她,似乎有一些疲惫,但这并不影响她眼神中的坚定和露出很多颗牙的笑容。

“微在不懂爱”频道,是不少“老粉”认识Alex的第一站。在这档节目中,Alex由幕后走到了镜头前。

“微在不懂爱”是单向空间在2016年推出的情感类节目。在当时,单向空间试图打造一个与Buzzfeed(一个美国聚合新闻网站)类似的兼具知识和趣味性的互联网平台,即“微在App”。“微在不懂爱”项目则是“微在”团队尝试的第二个节目,接到节目主编邀请的Alex被“推”到了台前,没有多想就接下了这份工作。开始在镜头前大胆地谈论“性”与“爱”等话题,参与一些先锋的社会实验。


“微在不懂爱”时期的Alex

从“幕后”到“台前”的过程并非自然而然,Alex仍能回忆起那种尴尬。在单向街书店开放的办公环境中,她需要对着镜头,用比日常交流更大的音量侃侃而谈,而周围是对着电脑默默工作的同事。起初她会故意放大和夸张自己,用很多平时没有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而如今,她找到了镜头前的平衡感,不沉闷也不刻意夸张,但仍然比平时的她“鲜活度调高20个百分点”。
视频色彩饱和度高、明快、有节奏感,这是Alex从“微在”习得并一直保留到“绝对是个妞儿”的风格。

在这一方面,“微在”的一位德国前同事对她影响很大。当时“微在”借鉴了欧美视频平台的色彩和音乐风格。他在网上看到视频,于是投来简历,来到北京。他是一位“高大威猛,有很多胡子“的德国男人。最开始,Alex会和他一起剪辑,“我一边看素材,一边决定把哪些放进去,然后用英语给他翻译,告诉他这些内容都是什么。那个时候我们做的有很多东西还挺好笑的,所以这个过程也不会觉得枯燥。”很快,Alex就掌握了剪辑的节奏,可以自己上手,也摸索出了自己喜欢的风格。

“微在不懂爱”停播之后,Alex决心继续做下去。现在,创意的火花是在每位同事自由发挥的碰撞中产生的。和Alex聊起视频制作,她还是会常用“编导”、“节目”和“片子”这些带着电视新闻黄金时代色彩的词语。Alex在复旦大学读本科时学的就是广播电视新闻,毕业之后,她在凤凰卫视做了6年编导。

自2019年创办“Alex绝对是个妞儿”,Alex不仅将自己作为女性议题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更多地是将自己作为实验者呈现在公众面前。她会在视频中坦率地与父母对话、与丈夫聊婚姻危机,甚至记录自己的生育经历。她将这份展示自己的“安全感”归结于对观众的信任,同时,她也发现,作为一名女性,这个过程让她挖掘自身、反思自身。

通过向内挖掘,实现自我修正,Alex认为,这是做自媒体带给她的一个重要价值。这也与她账号名称中的“new”不谋而合。在成为聚焦女性议题的自媒体人以来,Alex谈论女性难以启齿的“秘密”,与不同的群体对谈。她也见证了女性议题在网络空间获得更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更多人在向“new girl”更近一步。

在妇女节特别节目播出之后,Alex经历了自媒体生涯中首次长时间的禁言——180天。这也迫使她去反思,该怎样去传递女性主义的认知,怎样处理引发争议的女性话题。
在做妇女节特别节目之前,Alex和团队设想了很多种形式:原创歌曲MV、喜剧小品等等,最终还是在考虑节目创作的时间成本和难度之后,选择了曾经采用过很多次的站队表达观点的方式。节目制作经历了敲定嘉宾、打磨问题和讲稿、布置影棚灯光、录音等一系列的流程,视频最终顺利地完成,许多热门的女性议题被囊括进了这期节目的讨论当中。

但最终,这期节目因引发争议而下架。

早在做“微在不懂爱”节目时,Alex就意识到男女两性在性关系上的不平等。再后来,通过接触更多的女性主义者,她不断拓宽对两性关系理解的外沿。而现在,她还是常常被新的观念冲击,对女性议题的认知在不断更新。在她看来,在女性主义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等待挖掘,但需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和视角。

比起在敏感话题上的“敢于言说”,Alex在观念的输出上更为谨慎。“我会尤其去设想和我不一样的大多数,他们的需要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减少自己局限和幸运的过程”。Alex认为,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人的处境,补充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是克服自身“相对优越”的途径。在《我不是你的篮球宝贝》那期节目中,Alex和啦啦队员gaga学习了一支舞蹈,也通过gaga自述和对场外观众反应记录的方式来展现啦啦队员们遭遇到的“不舒服”的外界凝视。尽管这样的参与式体验让Alex感受到了啦啦操的魅力,但她觉得自己会不由地陷入对啦啦队员的审视当中。而这样的批判和审视并没有传递出啦啦队员gaga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

《我不是你的篮球宝贝》

这样的反思和摇摆还体现在面对“流量”和“热点”这两个自媒体人绕不开的话题上。面对好的、有意义的选题却没有好的流量的尴尬,Alex也会遗憾自己没有把抓人眼球的画面放在视频更显眼的位置上,但她还是强调,不想物化或者标签化每一位采访者。至于热点,比起追逐迎合,她更看重“言之有物”。

在Alex的视频中,很多时候,她已经超出了“为女性言说”的边界,她关注性少数群体、参与动物保护、实践非暴力沟通……尽管仍然怀着“为女性做视频,让女性从中获得成长”的初衷,她也希望节目中呈现的其他议题能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善意。那些真正令她和团队印象深刻的视频,是她们充分经历、参与其中、充当“实践者”的部分。“做自媒体意义最大的是带给我自己的触动。”


如今已经是Alex从事女性及两性相关内容创作的第七年,她从一位刚结婚的女性,变成一个三岁男孩的母亲。这七年间,她对于女性主义、育儿、婚姻以及性别平等等话题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正如她所说,做自媒体的价值,在于持续关注和学习外部世界,吸收更多理论武器。了解自己的处境,找到捍卫自己的行动方式。同时向内关注和督促自己,不断自我修正。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得到成长,也能影响世界,带来一些微小但正向的改变。

她分享了这些改变以及背后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她时而大笑,时而低头望着桌面沉思。同时她用手指在桌面上慢慢地画着线条,随后拿起一张卫生纸,把它拧成一长条,似乎这样有助于思考。

以下是深度营和她的对话。

Q:您在视频里曾经说到“我不再需要那些虚张声势的疯狂了”,这个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

A:“虚张声势的疯”就是不承认自己有脆弱和弱势的地方,认为传统性别观念无法束缚自己。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被这些观念影响,同时对自己的觉察也不够,所以自己强大的样子只是表象。现在敢于承认自己有不足,接受它,并且愿意不断修正它。

Q:为什么想做妈妈?

A:我天生就很喜欢小孩。后天的因素可能是自己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没有获取全部的爱和依赖,而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找到。我现在很担心自己会在孩子身上投射一些自我,而成为一种捆绑。做母亲时常会有一些非理性的时刻,比如有了儿子之后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对“厌男”这种情绪有了抗拒,可能是因为会担心孩子以后也会被女性厌恶。

Q:您的视频里有很多和男性共同探讨两性议题的内容,那么您觉得我们应该对于男性在两性议题上的看法采取什么态度?

A:不妨让他们说,但其实我们一听就知道他是出于傲慢,还是他试图了解了女性主义之后得出的观点。如果是前者,那我们就可以选择不再继续听,或者批判。

Q:男性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吗?他们可以理解女性的处境,女性在争取和抗争的东西,以及这么做的意义吗?

A:他们好像并不能那么直接地理解和认同,但是我还是看到很多有性别意识的男性在逐渐了解这些。作为女性,我们可能就要通过自己直接去影响伴侣或者朋友,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我当然希望影响更多人,但不能直接指望他们能了解女性主义。所以我也要表达不满,并且要让他们清楚女性主义是什么。

Q:您在婚姻中有体会到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吗?有哪些?

A: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开始逐渐学习和体会婚姻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现在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

我之前一直觉得婚姻是可以平等的,即使我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父母婚姻的长时间不平等。可能我内心对此是排斥的,根源是恐弱心理——当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的时候,我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错的选择。那做了这个错的选择之后,下一步怎么办?似乎就只有两种黑白分明的选择,在其中继续忍耐,或者出走,让婚姻滚蛋,我觉得这样不太对。

我现在渐渐地意识到,选择进入异性恋婚姻确实是我长时间被影响之后的结果,会觉得进入异性恋婚姻这个体系是我要走的一条路。而且婚姻被美化了很多,我之前一直认为它是一件漂亮的婚纱,一个幸福的婚礼,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个我可以灵魂交流的对象一起进入婚姻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我觉得我选择的是这些美好的部分,而不是因为传统才结婚。但其实浪漫化婚姻也是父权体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女性一直从小到大有这样的向往,而男人是没有这样的向往,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不平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结婚之后,遇到不美好的,现实的东西,我就会害怕失去,我就觉得自己应该接受,应该牺牲,毕竟它那么美好。如果有些地方不对的话,也是可以调整的。

还有一方面,我还会害怕离开婚姻之后的孤单,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等等。这些对于未来的惶恐,和之前那种浪漫婚姻一样是很虚的,被营造出来的东西。

生了小孩之后,丈夫一直在外面出差,我在家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陷入了传统的分工。但我没有那么强烈的抵触是因为我对育儿的主动性和渴望都还是很大的。那这其实也可能是被父权社会影响之下的结果,比如对母职重要性的强调,以及母亲在育儿中的自我实现,自己能够得到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育儿也是被美化了,在我以前的想象当中,它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充满挑战和乐趣,而且是甜蜜的。但确实在有了孩子之后,有的时候真的很枯燥。

我见过太多跟我处境相似的女性,丈夫要从早到晚工作,甚至像阿姐夫(Alex的丈夫)那样经常出差在外地。但是我们好像都默认要接受,为什么我们愿意接受?最近我在看《回归家庭?》,作者采访了一群在生育之后离开职场的英国精英女性。作者发现这些妻子们其实是在社会规训和文化幻象的影响之下,让自己认同并且接受“家庭守护者”的身份,默认如果有更多育儿工作,只能由自己来,而丈夫更应该继续坚持工作。

前几天,我们一家三口在蓝色港湾坐广场里的小火车。我突然有一个紧急的工作,就先进室内商场了,阿姐夫陪着菜卷(Alex的儿子)。我处理完工作之后放下手机,透过玻璃,看着他们一圈一圈地转。我就在想:我坐在这也不错呀,我有这么强烈的理由,因为我有一个紧急的工作要处理,所以我就坐在里面做我的事情,然后让他在外面育儿就好了。如果我要是再抬起我的屁股出去,我得非常主动和有责任心才行,要不然就在这里享受更久的独处时间(笑)。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婚姻中的男性觉得“工作”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以偷懒的原因,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惯性。

这里还可能有一个问题是,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女性,往往会选择和比自己优秀的男性结合。所以如果不让他工作和出差,而是在家里带孩子的时候,那妻子们就要放弃他获得的那些“资本主义的奖赏”。但出于对它的期待和依赖,导致我们只能忍受和接受他在育儿和家庭劳动上的缺失,而忽略背后社会体制的不公。

所以还有一个理论认为,婚姻是女性进入父权社会的护照。我们为什么选择更优秀的人?他比我们优秀的那些地方是不是仅仅由我们的性别差异导致的?所以在这个不平等的制度里,我们可以通过婚姻夺回一些东西。但是似乎又不是这样,为了保住那些我想要的东西,我们同时也要牺牲一些自我价值,回归家庭和育儿。

了解得越多,我越发现婚姻其实对女性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在不断回想自己最开始的心态,是我真的看不到婚姻的不平等吗?还是我不愿意承认?但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有很多好处的,最直接的就是经济上没那么辛苦。这些思考都是最近才发生。

Q:您有了解过其他已婚女性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吗?是什么?

A:我感觉已婚的女性大多心照不宣地避开它,而未婚未育的女性关心这件事情更多。

Q: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和育儿的?

A:最能平衡的方式就是让家庭中的男性参与育儿。最近阿姐夫辞职了,我确实感觉到育儿的压力小了很多。这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去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只问女性就是默认育儿工作应该更多地由女性来承担。

Q:您觉得女性主义未来会如何发展?它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A:女性主义很多问题目前是无解的。现在的阶段里,大家都有一些觉知,能够发现问题的存在,不再自我麻木,也有更多的人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改变。但最难的是最终制度的改变,这方面很难推动。目前我们可以“一人一杀”影响身边人,小的机构和自己所在的团体。

*文中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END-
作者 | 郝子薇 王沐青编辑丨姬尊雨值班编辑 | 陈律雅

运营总监丨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城市的地得”主理人张丰:时评要刺痛读者,冒犯流行丨对话自媒体人

[2]沿途与香港私奔般“恋爱”丨对话另一种生活

[3]从大厂到小城:年轻人再“闯关东”丨社会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